English

难忘的《生活摄影》课

2000-04-05 来源:光明日报 宋靖 我有话说

前不久,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的两名女老师带领着本科班1997级的20名学生踏上南行安徽的列车,开始了为期15天的《生活摄影》课程的实地拍摄、讲课的学习。

此次安徽行共去了四个风情气氛不同的地方:曾经繁华一时的三河镇,明清建筑完好保存的西递村,景色优美的太平湖,渔民生活气息的巢湖。景象的变化很大,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复杂多变,学生们在摄影机背后探询和思考,照片是他们思索的映证和结果。

学生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敏锐性捕捉着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为我们安排学生必须按小组进行拍摄,不许单独行动。集体创作当然有安全方面的考虑,但这更主要是摄影学习的一个良好方法。起先学生们很不理解,他们拍摄开始时也遇到了一个好镜头几个人一窝蜂地抢拍问题,内容、角度都一样,无法表现个人风格。课堂讨论时,老师坚持小组集体拍摄,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雷同问题。几天之后,胡华薇同学从当代渔民的日常生活中受到了启示。她说:“每家都是两个人坐着同样大小的船去打鱼,而打鱼的地点也同是一个湖。他们的贫富程度却相差很多,这取决于他们的能力、眼光、经验等很多方面。这与我们拍摄是一样的。虽然大家选择同一被摄者,但由于胶片、曝光值、镜头、角度、光线等多方面的不同,无形中,共同拍摄同一被摄体不但没有成为绊脚石,反而成为我们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好方法、好途径。

学生的创作激情很快被调动起来,他们早出晚归,不知疲倦。但新的问题很快又出现了。我们到的第二站是旅游化了的西递古村,刚要举起相机对人拍摄,无论是活泼的孩子还是沧桑的老人都伸出双手,“拍照,给一块钱”。当我们把钱给出去后,带有表演性的神态与原本的自然状态相去甚远。不给钱,那只有挨骂或被驱逐。很多人灰心了,把一切的责任推给了被摄者。当天晚上,上课的主要议题就是如何与被摄者沟通。宋靖老师要求大家首先去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情况。同时我们帮助同学们分析摄影师作为一个陌生人对被摄对象私人空间的侵入性,这种侵入是否带给他人不便和不安。另外,作为大城市来的现代青年是否无意识中对乡村采取俯视角度的观看,被摄者是否感受到了视点的不平等。反省自身,从创作主体进行自我审视是艺术创作的动力之一。第二天学生们改变了摄影方法,他们去稻田帮农户收割,进作坊跟老师傅打铁,与小朋友一起捉螃蟹,乡村的人们袒露出他们质朴的天性接纳了同学们。陈盈同学告诉我们:“从孩子到老人,对我们的态度有着惊人的变化。在他们看来,我们已经从拿着照相机对他们猛拍的、高高在上的角色,变成贴近他们生活、与他们关系亲密、平等的人。这种角色的转变,使他们更能接受,更愿意与我们接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